冯焕珍、宋婕:避人隐逸、避世隐逸抑或即世隐逸?——《渔樵问答
至於COVID-19患者有中風風險要常規預防性使用抗凝血藥物嗎?這仍未有定論,除非有慢性心血管疾病,才持續使用抗血栓藥物。
這是斯國國會首次針對台灣參與WHA案進行討論及表決,展現友台立場。(中央社)外交消息人士16日透露,斯洛伐克決定捐贈台灣1萬劑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苗,是為了回報台灣去(2020)年4月馳援斯國口罩,這是「真友誼的表徵」。
歐洲民事保護機制是歐盟內部的一套機制,方便成員國協助遇到緊急災難的國家,歐盟最多負擔75%的運輸費用。斯洛伐克駐台代表博塔文(Martin Podstavek)2017年底派駐台灣以來,積極推動雙邊關係。近年雙方也積極在科技、經貿、環保及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,前總理馬托維奇(Igor Matovič)更曾公開讚賞台灣的防疫成就。依據外交部網站的說明,斯洛伐克是中東歐內陸國家,東南鄰烏克蘭,南與匈牙利相連,西接奧地利,西北與捷克相鄰,北與波蘭接壤。疫情發生以來,歐盟成員國已利用這套機制捐出大量的口罩、防護衣、消毒液等醫療設備。
到目前為止,已有美國、日本、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等國捐贈疫苗給台灣。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上午透過臉書表示,斯洛伐克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朋友,一年前台灣向斯洛伐克雪中送炭,捐贈了口罩。疫情不確定因素影響,加上迫在眉睫的糧食短缺,讓過去多半報喜不報憂的北韓官方(甚至是金正恩本人),近期多次提及險峻的國內事態。
去(2020)年,共有五個颱風襲擊朝鮮半島。拜登(Joe Biden)上任後,表示希望北韓往廢除核武的方向前進,但不考慮在雙方現行關係下與金正恩會面。儘管早早關閉邊界,但北韓與疫情源頭中國接壤,再加上雙方極為密切的貿易往來(無論是官方或民間),都讓學者專家質疑零確診的真實性。疫情爆發至今,北韓仍維持「零確診」的傲人防疫成績。
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朴遠建(Park Won-gon,音譯)表示,若疫情如此嚴峻,北韓中央應會暫緩7月中旬舉行、全國各地代表和官員皆會參加的政治局會議。首爾智庫統一研究院(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)研究員洪敏(Hong Min,音譯)便認為,北韓絕不可能承認疫情擴散:「很顯然,有某些事情發生,且重要到有高層官員因此被究責。
而公衛專家多判斷,實際狀況「幾乎不可能」如政府所說的這麼樂觀。7月初一份聯合國報告也指出,北韓今年將遭遇高達86萬噸的糧食短缺。颱風造成農業部門衰退,國際制裁更深化經濟打擊 導致北韓面臨飢荒的原因之一,是天然氣候災害。無論北韓疫情的實際情況為何,經濟衰退、糧食短缺,再加上不樂觀的國際處境,金正恩似乎正面臨擔任北韓領導人以來的最大困境。
」 但也有學者持反對看法。編譯:王國仲 北韓正面臨重大國家危機。鎖國對抗疫情影響財政,實質抗疫成效難驗證 此外,因應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,北韓政府早在2020年1月全面封鎖邊境、中止觀光活動,並嚴格控管各類交通與貿易。儘管官方並未公布傷亡人數或損失金額,但平壤、南浦、羅津等重要城市皆受強風和豪雨侵襲,造成近一公尺深的積水,道路中斷、建築、電力等基礎設施損毀。
北韓中央通信社報導,金正恩在2021年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直指,農業生產部門在去年颱風的影響下,未能達成生產目標,也因此導致糧食供給狀況緊繃。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也預估會繼續實施。
北韓《中央通信社》亦指出,金正恩在7月13日舉行的一場會議上,指責高階官員未能實施必要措施,有效對抗疫情:「負責國家重要事務的高級官員,輕忽了黨所做出……和世界重大公共衛生議題相關的決策,並未實施組織性、制度化、具科學與科技根基的舉措。目前並無任何跡象顯示,雙方會在短期內重回談判桌、進行實質討論。
雖然颱風在當地不算少見,8月底至9月初,兩個中颱、一個強颱在短短三週內聯袂來襲,確實對北韓民生造成沉重打擊。儘管金正恩在川普(Donald Trump)執政時期曾兩度與其會晤,希望在撤除核武和中止制裁間取得共識,但雙方並未達成實質協議。俄羅斯也明確表達願給予北韓疫苗,不過雙方暫無明確共識。不過,暫停觀光、關閉貿易往來頻繁且密切的中朝邊境,也意味著北韓必須承受高達數億美元的觀光和經貿收入損失。儘管並未說明「嚴重後果」具體是指什麼,從會議影像片段中能發現,過去與會的部分高階官員並未出席,很可能已遭到撤換,甚至入監服刑或接受勞改因此,台灣得以在1950年代開始參加位於南美洲的聖保羅雙年展,需要足夠的機緣,且讓我們先來談談錢的事。
所幸最後政府還是撥出運費預算了,所有作品在紐約倉庫躺了半年之後得以全數運回台灣。……統籌辦理,不僅對者作(作者)幫助不少,同時這件事唯有此途方能圓滿達成,否則有頭無尾,在巴西已辦了報名手續,結果作品不能送去,豈不成了笑話?時間短促,請速作決定,若貴館能統籌辦理,敝人再將作品交來。
多數的藝術家都隨和地表示同意,但快人快語的席德進則在同意書上加了眉批。2010年,聖保羅雙年展取消國家館制度。
作品於往返裝卸途中如有遺失,不須歷史文物館賠償。關於作品遺失的條文,他註記: 「這樣大的東西,怎麼會遺失?除非船沉?」 關於致贈國際人士一條,則註記: 「若贈予國際人士,但得照原價之一半價款付出,以作工本費,否則不贈。
一個還處於草創期的機構,便要承辦繁複的國際展覽事務,其中的艱辛是可以想見的,而經費是最直接遇到的問題。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於1956年1月成立籌備處,由包遵彭任籌備處主任,1956年3月正式開幕。而到達里約熱內盧之後,要先送到巴西大使館,再由大使館送到雙年展展場。這個年份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。
若每位入選作者照此奔跑,寄作品到巴西,恐怕其結果惟有放棄不參加一途耳。初次參加聖保羅雙年展,史博館原先希望由參展藝術家自行運送作品至展場,因爲依據過往經驗,運送作品過程往往多所曲折。
臺灣官方於1957年首次選送作品參加聖保羅雙年展(第4屆),持續至1973年(第12屆),皆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承辦。文:陳曼華(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。
現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、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秘書長) Money、money、money。也就是說,作品在運送過程中有任何損壞或遺失,博物館這邊概不負責啦。
要先由基隆海關上船,運往紐約,再由紐約運往巴西里約熱內盧。【圖2】外交部因此想出一個辦法:鼓勵藝術家把作品捐獻給美國政府,如此一來既能省下運費,又能促進中美文化交流(046- 400035-1-004-0001-0002),【圖3、4】真是好聰明的辦法啊。參展作品運送的去程有經費,但回程的經費卻不足,因而使得作品從巴西轉運到紐約之後,滯留紐約長達半年無法處理(048-100028-1-012-0001)。駐巴西大使館在1956年收到來自聖保羅現代美術館(也就是聖保羅雙年展主辦單位)邀請我國參加1957年舉辦的第四屆展覽,於是發電報給外交部,認為聖保羅雙年展「旨在促進國際間文化藝術之交流……如能選送較佳作品參加,自亦可收文化宣傳之效」(045-100013-1-024-0001)。
聖保羅雙年展是台灣第一個以國家名義參加的國際雙年展。」(045-100013-1-013-0007~0008)【圖6、7】 Photo Credit: 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(045-100013-1-013-0007 拷貝) 【圖6】 Photo Credit: 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(045-100013-1-013-0008 拷貝) 【圖7】 史博館最後改變原先預計的做法,改採統一代運作品,然而也要求參展藝術家簽下作品運送的同意書,內容包含三個條款: 作品與往返裝運途中,如有損壞不須歷史文物館負其責任。
然而徵詢參展藝術家們的意願,多數仍希望史博館代為運送。當時的展覽作品運送依賴海運,然而海運的運程並不容易。
」(048-100028-016-0012)【圖8】 在制度未能保護創作者的情況下,創作者能夠挺身爭取自身權益,豈不美哉。姑且不論當時的全球交通的不便,要把作品運送到國外就是一件大工程,更重要的是,參加展覽的錢從哪裡來? 當時藝術和國際接軌還不是官方的文化政策,也沒有相關文化部門去統籌藝文活動,也沒有編列藝文預算。